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系统

海南澄迈一高中生跳楼身亡,青少年心理健康亟需守护

2023/09/20

近日,网传海南省澄迈县澄迈中学一名学生跳楼后不治身亡。据红星新闻报道,澄迈中学的多名学生表示,跳楼事件发生在 9 月 14 日晚。目击学生称,跳楼的学生是该校高二年级的一名王姓男生。他们听到他在电话里哭着说“受不了了”。王同学的母亲表示,孩子最近反映压力有点大,身体不是很舒服。他们原本计划在出事那天去看医生。然而,由于学校请假要求严格,孩子未能及时请假,随后就发生了意外。关于王同学的具体跳楼原因,澄迈中学和当地教育部门都未给出明确回应。



9月19日,澄迈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

2023年9月14日18:27左右,澄迈中学发生一起学生坠楼事件。

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拨打120急救和110报警,并通知学生家长。县公安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委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协调处置,18:50左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抢救并送至医院救治。9月15日06:00许,王某某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经公安机关调查走访和查看相关监控录像证实该名学生系自行攀越五楼护栏坠楼死亡,相关调查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中。



青少年心理危机已成为一个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极端事件发生令人悲痛,我们应全力做好防范,防止类似悲剧发生。


新时代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压抑冲突后的负面情绪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形成自我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外界期待与内在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异时,内在冲突就会愈加明显。焦虑与抑郁是儿童青少年较为常见的负面情绪。较长时间的亲子冲突、学业压力、同伴疏离所导致的冲突被压抑后,负面情绪就积压起来,逐渐形成了个体一种弥漫性的负面心境,即一种弥散的心境低落、烦闷、焦躁,失去兴趣感和意义感,长此以往会增加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发生风险。


2、学业压力积累后的厌学行为

当儿童青少年由于较大的学业压力产生较为负面的学业情绪、感受到学业受挫时,部分学生会选择逃避学习,拒绝上学或者在学校无法维持学习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出现厌学、拒学现象。


3、虚拟社交行为背后的孤独感受

当代儿童青少年接触网络时间长、范围广,他们社交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加受到网络影响。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网络游戏进行社交活动、网络交流,一定程度上会分散甚至替代真实世界中的人际交流,但是过度的网络社交反而会增加儿童青少年的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会让个体更多使用网络社交取代现实社交。过度的网络社交和游戏、短视频依赖可能会导致个体形成网络成瘾,甚至可能最终导致个体辍学和现实交往断裂。


新时代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家校社协同为学生提供良性成长环境

儿童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支持环境,家庭、学校、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持与保障资源。家校社要协同起来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引导、营造良性的成长环境。


在家庭层面,202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家庭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投入是学生学业成就、学习动机以及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学校层面,要面向全体大中小幼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以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护意识。为学生提供健康、良性的培养机制和环境,注重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充分考虑个体的发展差异,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


在社会层面,要增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心理疾病的常识科普,减少公众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病耻感。同时,预防大于治疗,学校、医院、社区等各级各类机构也要肩负起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提升的重任,以提早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打通家庭、学校、医院和社会机构之间的壁垒,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和联动,最大程度地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提供支持和保障。


2、内外兼治帮助学生增强学业效能感

学业压力过大是儿童青少年厌学或者拒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需要内外兼治。从外部因素来说,学业压力过大主要源于个体现有学业水平与外界期待的学业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内部因素看,学业压力过大源于较低的学业动机。


积极的学习经验和社会支持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业效能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经验,除了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学业水平外,还可以通过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多元的评价机制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达成。


3、真实安全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安全感的满足是个体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前提,人际安全感源于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对于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安全的依恋关系主要包括安全的亲子关系、安全的师生关系、安全的同伴关系,这是其进行学习和自我探索的重要基础。建立了真实的人际安全感后,个体便会开始展开学业和生活等方面的探索。


建立人际安全感的核心要素是信任、尊重和归属。在亲子、师生、同伴的真实相处中,以下三个原则有助于建立起安全关系。

一是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立场。教师、家长要积极学习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心理规律,真正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对方的发展需要和真实动机,再进行沟通与决策。

二是把握好人际之间的界限。关系的边界要界定清晰,不要因为是亲子关系或者师生关系就过度控制或侵犯隐私等,青少年在发展同一性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尊重和信任。

三是要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拒绝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或者语言上的暴力。创建和谐班集体,教师要用积极、正向的方式进行引导与鼓励;同伴间也要善结良友,拒绝网络暴力和校园欺凌。


新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层面给予充分的理解、关注;需要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差异,提供适切的资源与环境;需要构建安全和谐的人际网络,提升其社会情感能力。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来源:北京晚报、人民日报